石家庄优力科创电子有限公司
首页 | 联系方式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手机站
产品目录
联系方式

联系人:业务部
电话:0311-6680647
邮箱:service@szchangcheng888.com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正文

全国棉花收储托底,市场需求不振

编辑:石家庄优力科创电子有限公司  字号:
摘要:全国棉花收储托底,市场需求不振
2011年国内棉花现货、期货价格于第一季度冲高创下年内高点之后步入漫漫熊途,至10月中下旬触及国家临时收储备预案公布的19800元/吨“政策底”,方才进入震荡筑底阶段。

预计2011/12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将达到1.234亿包,约2714.8万吨,同比增长8%,将创历史新高;全球消费量预计仅为2449万吨,同比下降2.48%,产量超过消费量约265.8万吨,供求格局宽松。

中国纺织企业面临高库存和高运营成本双重压力,加之人民币升值压力使得我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,纺织用棉需求不振。在供过于求、种植成本上升、国家收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,预计2011/12年度棉花价格将在19500元/吨至25500元/吨区间震荡。

由于物料及用工费用明显上涨,当前植棉收入与争地作物相比已不具备比较优势,而国家收储政策在划定政策底部、保护棉农利益的同时将缓解过度宽松的棉花流通状况,有效支撑棉价,且种种因素预示2011/12年度收储价格将略有抬升。

新年度国棉增产稳定需求疲弱

2011年10月20日至11月1日,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2011年度我国棉花产量情况展开调查,涉及15个植棉省(自治区)、87个植棉县(市、团场)。

结果显示,虽然8月份以后黄河、长江流域雨水偏多,对棉花生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,但全国棉花整体长势仍属正常偏好。

扩种明显新年度增产预期强烈

2011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941.7万亩,较上年增长8.5%;平均单产95公斤/亩,同比增长11.6%;总产量754.8万吨,同比增长21.2%。

回顾历年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数据,我国棉花单产在近五年基本持稳,种植面积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,增减极为同步。预计2011/12年度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将进入历史高位。

美国农业部最新展望报告称,2011/12年度中国棉花收获面积预计将增加7%至550万公顷,棉花产量将达到3350万包,占全球产量的27%,达到创纪录高位。

中国棉花进口量或至历史次高位

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进口国,中国2011/12年度棉花进口量预计将同比增加29%至1550万包,达到历史次高位。

当前,美国陆地棉进口完税价格较国内棉价很有竞争力,预计有利的国内外比价关系将在本作物年度得以持续,成为继政策性因素之外刺激棉花进口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。

图3近两年我国棉花进口月度累计值

数据来源:wind资讯

国内棉花消费不振,库存将增加

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,我国纺织业发展顺风顺水,但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增速下滑,纺织业成为首当其冲的行业之一。

纺织业的寒冬已经到来,而且这个“冬天”特别冷。2011年,经历了棉花价格暴涨暴跌之后,纺织企业一方面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,一方面为销售清淡的局面忧心忡忡。

2011年1~9月,全国纺织行业利润总额1900.37亿元,同比增长32.5%,其中第三季度为375.19亿元,同比增长19.2%,增速较上半年回落22.1个百分点。去年7~9月增速分别为23.4%、25.5%和10.1%,增速呈回落态势。

2011年前三个季度,我国棉花消费极为低迷,大、中、小规模的纺织企业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压力。

2011年四个季度的纺织业景气指数逐步下滑。到今年第四季度,该指数已从去年四季度的最高值128.9大幅降至111.3。

美国农业部去年12月的棉花展望报告中指出,中国2011/12年度的消费量预计为4500万包,同比下降2%。

预计2011/12年度,全国棉花期末库存将达到1555万包,库存消费比为34.5%,为近三年的高点。

临储收购有效支撑棉价

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于去年3月底公布临时收储预案,于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3月31日限价不限量收购,收购价格为标准级皮棉到库价格每吨19800元。

从2011年9月8日起,当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级报价连续5日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,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工作正式启动。棉花企业交储积极性高,截至2011年12月5日,2011年度棉花临时收储累计成交1575920吨,其中新疆累计成交1072280吨,内地累计成交503640吨。

中储棉总公司2011年11月23日发布《关于保障交储所需仓容、确保敞开收储的公告》,再次强调以固定价格敞开不限量收储,收储仓容计划量达到410万吨,占全年棉花预计总产量的55%,已开放65个收储库点,仓容270万吨。

据锦桥纺织网消息,中储棉公司安排已经交储的新疆棉陆续向内地移库,并在部分集中产区再次公开招租储备棉代储库,挖掘社会可利用仓库资源。以上措施较好地稳定了市场信心,于19800元/吨一线构筑了强有力的“政策底”支撑。

作为一项保护棉农利益的惠农政策,预计收储政策将于下一作物年度得以延续,收储价将略有抬升,托市收购将构筑较为有效的价格底部。

种植成本上升明显替代品价差回归合理水平

全国农产品(10.73,-0.11,-1.01%)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显示,2004年棉花种植的每亩人工成本为354.78元,随后呈逐年缓慢递增状态,至2010年该项为728.25元。

按平均增长率测算,2011年棉花种植人工成本将达到800元/亩历史新高。

除此之外,种植棉花所需的农膜、农药、种子、化肥等物质与服务费用自2009年起平稳增长,2010年物质与服务费用总计达419.89元/亩,预计2011/12年度此项费用将上涨至约450元/亩。

山东省德州市棉花协会组织人员对棉花种植成本进行调查,结果显示,由于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同比上涨较多,2011年每亩棉花种植成本比上年增加60元左右。

据调查,2011年春季化肥价格同比增长约20%,夏季棉花追肥时节肥价同比增长约30%,此外,农膜、农药等费用略有上涨,棉花种植直接成本为456元/亩左右(不包括人工费、租地费及雇人拾棉费用),比2010年增加61元。其中底肥108元、机耕35元、种子60元、机播15元、地膜23元、农药70元、追肥115元、灌溉30元。

种植棉花收入相较其争地作物玉米、大豆等没有竞争优势,且棉花生产周期长、环节多,机械化作业率低,用工多且作业环境艰苦,棉花种、管、收过程中相同的劳动量获得的报酬已经很难赶得上外出务工收入,棉价徘徊于20000元/吨低位则棉农植棉热情难能有起色。由此可见,棉农收益依然微博。

与棉花替代关系密切的化纤产品主要是涤纶纤维和粘胶纤维,2011年2月中旬棉价创历史新高时,棉价比涤纶纤维高出15000元/吨,涤纶纤维的替代效用显现。

2011年第一季度,国内涤纶纤维产量达近两年高位,月产量24.68吨;2011年1~11月,我国化纤产量累计为3089.4万吨,同比增加276.7万吨,增长9.84%。

随着棉价逐步走低,棉价与涤纶纤维价差也相应收敛,加之自去年3月开始,大多数纺织企业深陷去库存化困局,对棉花和涤纶的需求均大幅走低,涤纶纤维产量在2011年4月创阶段新低7.98吨。

目前棉花与涤纶价差已经收窄至万元以下,回到合理水平,替代效应减弱,两者下游需求均处于低谷时期。

综上,中国棉花进口量大增,弥补产需缺口略有宽裕;纺织业遭遇十年来最冷“寒冬”,出口低迷、内需增长有限,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以及汇率上升等因素使得“中国制造”优势不再,欧美采购商转战东南亚等更加“廉价”市场,纺织服装行业订单不旺,中小企业加速转型,新作物年度增产稳定但需求疲弱、变数较大,中国棉花供求相对宽松。

综合棉花种植成本分析,我们预计2011/12年度中国棉花价格将于19500至25500区间震荡,难以出现趋势性单边上涨、下跌行情。4~5月份种植面积炒作暨消费旺季时期,或现阶段性上涨行情;9月份以后新棉上市,供应压力将压制棉价。

除宏观经济环境外,业界还应重点关注下游纺织服装需求变动、进口到港量及进口配额是否增发等影响因素。

2011年棉价过山车

2011年我国棉花价格走出趋势性下跌行情,以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,棉价全年跌幅近13500元/吨,跌幅高达40.52%。

图82011年棉花现货、期货价格及基差走势图(2011.1.4-2011.12.6)

数据来源:wind资讯,郑州商品交易所

在整体趋跌的大趋势下,郑棉价格指数走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年初至2月中旬即春节前后,这一阶段郑棉期货延续了2010年的牛市尾巴,一路冲高创下年内高点33601,逼近2010年历史性高点,这一阶段行情应界定为2010年牛市行情的惯性延续;第二阶段行情持续时间接近8个月,是2011年下跌行情的主跌浪潮,郑棉价格从2月中旬高点一路回落,至10月21日跌至国家收储价19800元/吨,跌幅超过40%;第三阶段是10月下旬以来国家临时收储预案19800元/吨收购价格“政策底”支撑下的窄幅震荡行情,11月25日再次跌破20000元/吨大关以后,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郑棉期货价格虽有800元左右的攀升,但整体未摆脱底部震荡。

以具有代表性的现货报价中国棉花价格指数328进行对比分析,第一季度328指数涨势较郑棉期货逊色,波动较平缓,3月中旬到达年内高点,比郑棉期货晚一个月左右。这一阶段负基差成为常态,基差低点到达-5000附近。

随后棉花期、现货价格相关性有所提升,基差震荡收敛,至7月中旬以后基差持续在0轴之下运行。10月份震荡筑底行情以来,基差波动范围收窄运行于-1600至0轴区间,棉花现货和期货价格同步进入底部区域,在震荡筑底中结束了2011行情。

上一条:化妆品行业发展大势 跨国企业财报可见一斑 下一条:三问三答展华北陶瓷市场雄心壮志